Last Touch

(圖片來源:www.facebook.com/premierleagueHongKong

每位出場的利物浦球員,出場總要拍拍球隊隊徽,己成習慣。

是日,對水晶宮的一場聯賽,就是神奇隊長的最後一拍。


《港漫回憶錄》


港漫,筆者從小到大的興趣,直至走出校園,從社會打滾為止。某天偶爾閒逛三聯,看過了這書,翻了一翻,黃玉郎、馬榮成、祈文傑、劉定堅一眾漫畫人的訪問,有憶述幾十年漫畫工業的歷史、亦有行內鮮為人知的秘史,基於情意結,基於八卦的心理,又是閱讀一下,滿足心靈的好時候。

回想當然,為何放棄港漫?大概是走進社會後,人的閱歷有所增加,港漫的程度還是依舊,跟它的距離漸漸拉開了。

當還是學生時,很膚淺地只追求華麗的畫面、精彩的打鬥場面。漸漸發覺,港漫滿足不了自己。慢慢地,我跟它越走越遠⋯

有時候,發覺自己很懷念求學時的光景,看這書的主因,大概是回味當年的一點一滴。所以,很有意欲一章一章地追看下去。

這書從五、六十年代起始,由幾位當時畫壇的老前輩講起,細說大時社會環境下,漫畫行業如何運作。社會如何演變,這行業就如何跟著走。不過,這畢竟不是我的年代,有點陌生,閱讀起上來,也欠缺了幾分投入感。

但閱讀到八、九十年代,亦是筆者最瘋狂投入港漫的年代。那份投入感亦隨之而來。內容經常提及的,俱是筆者所熟悉的。甚麼龍虎門、玉郎漫畫、中華英雄、風雲、刀劍笑都陪我多少日子。

整本書中,就好像坐過叮噹的時光機(筆者還是愛用這名字多於多拉A夢) 經歷了這行業的發展、興旺及衰落。這行業就是香港的縮影,勤奮、靈活、迅速,顯示出香港人優秀的一面。

書中部分漫畫人對行家的評語,沒有甚麼立場,始終只有當時人知曉,讀者們只好緊守讀者的崗位,看罷自行分析。但其中一段,看罷有感而發。

前玉郎及玉皇朝高層祈文傑提過,黃玉郎當時將漫畫助理的制作過程,由以往的一人包辦幾項工序,演變成工廠的流水作業式,每位助理專攻一項。這改變令香港漫畫從以往不定期出版,變成期刊,每隔兩週、十日,甚至乎一週出版。這制作上的改變,無疑令讀者養成了定期購買的習慣,更令讀者人數增加。業內的收入直線上升,當年玉郎集團上市,可見一斑。

將自身行業搞得興旺,這是香港人的拿手好戲。可惜好景不是持續。要讓行業持續發展,人才輩出,薪火相傳,這才是王道!可惜這班漫畫從業員看來做得不夠。

問題在哪?要從行業分工,薪酬架構說起。漫畫行業,主筆,負責為漫畫起稿、分鏡等工序,有如電影中的導演。傳統以來,主筆往往由助理提升。但將工序細分,令每助理只專注一項,長年累月下,變得不夠全面。再者,普遍主筆跟助理的薪酬是不同的計算方式,主筆大多以出稿量及作品銷量計算,多勞多得;助理跟大多數打工仔一樣,按月薪計。當漫畫業興旺時,一定功力的助理月入兩三萬不是天方夜譚。有這麼的收入,安逸過活,又豈會想「晉升」為主筆?稍一失手,作品不賣座而收入下跌,人之常情也。

雖知道,漫畫好看與否,很靠主筆的功力,要懂得將故事以一格一格的圖畫說故事,正正就是一本漫畫的靈魂,畫面漂亮與否,反是其次。但大多數安於助理一職,令這行業的人只懂畫畫,不太懂說故事。當老一輩的主筆老去,新一代的沒幾個可擔大旗,情況會是如何?

在我眼裡,漫畫行業只是冰山一角,香港其他行業亦然。令香港成功的前浪,沒有接到捧的很浪,青黃不接,比香港的政制問題更迫在眉睫。畢竟,肚子溫飽才是人最基本的需要⋯